一国必有一国之文化,中国为世界最古国家之一,数千多年,皆以文化国家见称于世界。……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借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兴奋也。——1929年《首都计划》《首都计划》是一部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城市规划文本。
中央政治区的选址之争南京中山路打破了中国传统都城讲究中心对称、庄严、均衡的设计理念,它是针对城市发展需要产生的主干道。在历史上,南京人活动大都集中在老城南、秦淮河一带,城北广阔的地区只作为屯粮和防御要塞、人口密度很低,散落着大量的闲置土地。
从古到今,人类建造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甚至有一些超出了当时的时代,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紫禁城,再到现代的哈利法塔,棕榈岛,但是人类历史上也规划过一些及其宏大的建筑,但是却由于资金或技术的原因没有真正地建造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未建成的建筑。
首先要明确的是,【首都】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是诞生于1927年,是民国时期才产生。比如,《南京条约》在清朝官方叫《江宁条约》或“万年和约”,而在英国则叫《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在明朝历史上,除了初期的洪武、建文时期定都南京以外,其他的明朝皇帝都在北京生活。但在永乐皇帝朱棣之后,明朝皇帝险些将明朝的首都重新迁回南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为了达到国防和自己的双层需要,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时间非常短。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在之后建立的新中国,定都北京,南京作为中国首都,已成历史。即便在这个满打满算,38年的民国军阀割据动荡不安的历史里,依旧出现了各种乱子,民国政府的首都,也几经迁移。
民国时期北京哈德门外街景。 国都通常是对一个国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也是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溢美的表达为首善之区。历史上的习惯称呼是都城、国都。1927年4月 18日,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中国历史悠久,留下西安、洛阳、北京等多个王朝的故都,国民政府便将南京称为首善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