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痰湿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困倦,还可能引发咳嗽、气喘等症状。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调节身体机能,祛痰化湿,丰隆穴就是这样一个“祛痰明星穴”。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穴外1寸处。
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天”已经来临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也就是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人体在三伏时期有助于寒湿邪气排出是祛湿健脾的好时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大家一起学习三个穴位,三伏时节坚持按摩这三个穴位,能起到健脾、和胃、化湿、补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庄楷淇冬天到了,你是不是总觉得饿,时不时想喝点奶茶、吃些小点心,结果上秤被自己的体重吓一跳!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上,隐藏着一些穴位,平时只要轻轻揉一揉、按一按,能起到抑制食欲、调节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等效果,帮助减肥。那么,如何操作呢?
最近祛湿的话题很热,可是有一部分人,一直在祛湿,但效果却不大。对于这部分痰湿体质的人而言,如果只按照祛湿的思路走,就不适用了。而痰湿重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呢?主要表现在以下 5个方面:01头身面部皮肤油脂多,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汗出黏腻;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前面我们提到过,身体长结节的主要原因,就是痰湿凝聚。入秋气温降低、雨水也多,很多患者跟我反馈,说总感觉昏昏沉沉的,胃胀胃难受,满脸油光,浑身困乏,口干口苦……一整天都没有精神,还老打瞌睡,总觉得没有睡醒。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身体又没有其它大病,那么很可能是:你体内湿气太重了!
立秋暑未消 脾胃要护好■三金茅文宽 绘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然而,今年立秋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此时暑气未消。而且,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立秋后雨水仍然较多,易形成湿热之邪。湿气通于脾。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容易损伤脾胃。此外,中医将立秋至秋分这段时期称为长夏。
5月20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夏日的渐进与成熟。很多地方也陆续进入雨季,湿热之气交结,气候闷热潮湿。小满过后,记住一个养生要点小满是节气养生的转折点,标志着暑天湿热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