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大兴安岭,曾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60年前,嘹亮的“伐木号子”叫醒了林海雪原,大兴安岭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10年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森林静了、绿了,大兴安岭现已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
央广网大兴安岭9月20日消息(记者庞淼 见习记者张瀚予)“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今年78岁的郭宝林是大兴安岭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也是第一代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入口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徐凯鑫 摄在祖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最后猎人”鄂伦春族世居于此。
中新网呼伦贝尔11月22日电 题:内蒙古呼伦贝尔:深耕“生态警务” 守住青山绿水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公安局甘河镇派出所民警朝鲁门和同事们穿梭在大兴安岭林海中,边走边哼唱着家乡的歌曲。
中新网大兴安岭8月20日电 题:小小桦树皮展现鄂伦春族下山定居70年巨变作者 姜辉 赵宇航“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生活着“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1953年,鄂伦春族人走出大山开始定居生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许多人都是从这首儿歌中第一次知道了“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最近,随着哈尔滨火热出圈,在中央大街载歌载舞的鄂伦春族也成为“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