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有一种说法叫做“过午不食,百病不生”,意指午后停止进食能够预防多种疾病。对于这个观点,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一直存在争议。近期有一项研究给出了新的解读,认为将“过午不食”理解为“下午5点后不再进食”更为恰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庆钧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腰)”,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这无疑是无数胖子的心声!古人常说“过午不食”,这成为一部分减肥者采用的减肥方式,但也有人疑惑,“午”到底是几点?这样减肥科学吗?
简单点说,为了修行,从当日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后来,在瘦身减肥,或者辟谷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对于“午”、“食”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午”是过了12点,有的说是过了2点,对于“食”,有的说是坚决不吃任何东西,有的说法是可以吃少量蔬菜素食等。
“过午不食”真的科学吗?“过午不食”这一源自佛教戒律的古老生活习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个习惯的核心是,从午时(即11:00—13:00)起不再进食,目的是通过减少晚餐的摄入量,实现身心健康的双重提升。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杨华瑜团队比较了正常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与两种限时进食方式对健康成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发现“晨间进食”可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改善机体炎症水平、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方面更加有效。
您是否也曾听过这样的传言,“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肝不好的人要少吃饭来降低肝消耗,防止损伤”?近日,王女士和她的妈妈因听信传闻,崇尚起了古人的“过午不食”,号召全家不吃晚饭,一周以后竟然出现了这些变化。
本文审核老师:真一,中医健康管理师、高级营养师,帮助了超10万个朋友获得健康生活,专注中医养生12年,持续致力于公益传播中医内调外养古法养生内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