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准确度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时间”能更准确地响彻华夏大地,与一个人的付出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奠基人王绶琯。王绶琯(1923—2021)1923年,王绶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位于陕西骊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全面专业从事时间频率科学研究和授时服务的科研机构,原名陕西天文台,1966年成立于陕西省蒲城县,1980年部分迁至临潼,2001年改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时间”就是在这里产生,再通过蒲城长短波授时发播系统、低频时码、电话、网络以及通信卫星授时系统发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5个时区,为了统一管理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全国标准时间定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也就是“北京时间”。那北京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北京时间的产生离不开原子钟。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图①:在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参观者能够参加“时间宝盒”心愿投递活动。图为时间博物馆外的“时间宝盒”。本报记者 曹怡晴摄图②:科研人员正在监测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系统数据。图③:国家授时中心骊山天文站(资料照片)。图④:长波授时台建设成果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游行彩车(资料照片)。
来源:人民日报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长短波授时系统,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大科学装置之一,更是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国之重器”。文明的进阶,离不开时间的助力。当时代的车轮驶入以毫秒、微秒计时的现代社会,时间的筑梦价值更加显现。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王莹)在很多公共场合,我们都会听到整点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3点整”,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又熟悉的场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国家这一标准统一的时间来自哪里?如何产生?又如何保持精确?
厦门日报讯 (记者 程午鹏)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今天7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将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虽然“多出一秒”对普通人影响不大,但网友还是热情地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