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老张是一位高血压的老患者,已经患高血压十五年,医生一直在给他调整高血压药物,最初使用的是利血平,用了三年,后来因为不良反应较多,给他换成了硝苯地平片用了两年,血压经常波动,又给他换成了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理想,用了五年后,因为出现头痛、心率加快,又更换为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仍然不理想,于是加用了贝那普利,起初血压控制理想,但是老张经常漏服药物,不是漏服氨氯地平,就是漏服贝那普利,有时甚至两种药物都忘记服用,所以血压经常出现高高低低,让他的家人非常着急。
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在降压作用方面,氨氯地平直接作用于血管,扩张血管发挥降压作用,贝那普利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血管紧张素1转换为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2,从而发挥降压作用,两种成分降压作用靶点不同,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在不良反应方面,氨氯地平主要扩张动脉,不扩张静脉,扩血管作用不均衡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率高,而贝那普利既扩张动脉又扩张静脉,可缓解氨氯地平诱发水肿的副作用。
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只要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就能够相安无事了,可是有这样一位大爷虽然已经科学服用降压药了,最终却还是出现了脑梗死,而这其中则包含者一连串的降压知识,而我们也能够通过他的案例来避免踩同样的坑。
我因为中风后遗症,降压药与降糖药都得长期吃,之前一直都是去医院拿的药,一次开2~3个月,拿一次药上千块,有时候某种药先吃完,比方说降压药,我就去小区门口的小诊所先买点,到后来就是拿药盒子去预订,,我长期在吃的是“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这种挺贵的,50元一盒,一盒才7粒,一天一片只能吃7天,我一般是一次性预订8盒,400元,前天临时去拿,诊所医生就先拿了一盒“笨磺酸氨氯地平片”,说先吃这个,你要订那种我再给你进,我问这种多少钱,15元,30片,能吃一个月,15/30=0.5,平均0.5元一天,那种是50/7=7.142857,7块多一天,差别是14倍,本来我也吃了两年多降压药,一直没关注这个价格,觉得这是小钱,也不在意,最近由于手头紧,一次四五百还有点费劲,于是我就先吃这种“笨磺酸氨氯地平片”,连续吃几天,天天监测降压效果,结果我发现效果是一样的,按诊所医生的说法,原本就是同样的药,加了一点点成份换个名字就成了一款新药,新药才有机会割韮菜,卖几年之后就便宜了,然后又出新药,中国的药品行业都是这样弄的。
2022年8月份,患者去了本地三甲医院的心血管专科就诊,给予的治疗方案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特拉唑嗪,也就是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呋塞米+特拉唑嗪,治疗一个多月,患者的血压仍然没有达标,大多数时间都在160~170/100~110mmHg;
王先生,男,37岁;因头昏、头重、视物模糊、乏力一周左右,于7月11号早上,到本市第八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去体检;体检中心首先测了一个血压;血压是213/143mmHg;抽完血后,体检医生在体检导引单上记录下血压后,让患者到心内科就诊;心内科医生再次测量血压,是200/14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