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将自己的房产转赠水果摊主引争议、独老想入住养老院或手术需签字但因监护人缺失而过程坎坷……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趋向少子化、老龄化,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情况将愈发多见,老年人因监护人缺失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8亿,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无法履行监护责任,当他们步入高龄或因失能、失智导致民事行为能力减弱的时候,将会遭遇就医、照护以及去世后财产处理、殡葬等诸多的问题与麻烦,谁来监护自己的晚年生活成为他们最大的关切。
81岁孤寡老人在一次摔倒无人救助后常年在腰前捆着3万元现金希望在自己突发疾病时,有人能伸出援手老龄化不仅带来了对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的重大压力,也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管理、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孤寡老人、无保护老人和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监护问题。
周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予以进一步完善,即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法定监护制度”和“指定监护制度”之外,规定了“意定监护”。这是中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监护制度的重大突破,是法律对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积极回应。
中国人对养老的固有观念一般都是“养儿防老”,但对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领域出现了一个新词:“意定监护”。“什么是意定监护?能否助力破解养老难题?被监护人的权益如何保障?如何做到依法又依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莹上海一老人与水果摊主签订意定监护协议,指定摊主为自己的监护人,并将300万元房产遗赠摊主,受到亲属质疑。日前,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对这起引发热议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老人的房产和存款归水果摊主所有。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8亿,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无法履行监护责任,当他们步入高龄或因失能、失智导致民事行为能力减弱的时候,将会遭遇就医、照护以及去世后财产处理、殡葬等诸多的问题与麻烦,谁来监护自己的晚年生活,成为他们最大的关切。
日前,“上海老人房产赠水果摊主案”一审宣判: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判决支持了水果摊主小游(化名)的诉讼请求,老人的房产及银行存款余额归小游所有。案件的宣判备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意定监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议话题。
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和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法援帮‘宁’答”栏目,精心选取市民关注度较高、咨询较多的典型案例深入讲解,以期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众,持续传递司法温情。咨询案例来访者赵阿姨向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道出了自己的烦心事。
当不婚、不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选择,养老问题也应运而生:第一批单身、丁克,老去之后。2017年,《民法总则》首次规定,成年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预先设定监护人,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延续了这一“意定监护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前为自己设立意定监护人,以便自己失能失智后,有人为自己履行人身照护、医疗规划、财产处理等监护职责。
孤寡失能老人:余生可以托付给谁?社会监护服务组织担任意定监护人情况调查调查动机近日,年届92岁的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王淑英向记者袒露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担忧:老伴“走”了,自己又没有儿女,现在行动不便、孤苦一人,余生可以托付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