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4月3日电(记者春拉、刘洲鹏)记者从3日举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上获悉,2022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国内多个考古研究机构在西藏拉萨、山南、那曲、阿里等地市开展系列考古发掘与专项调查,收获重大发现,为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与时空框架的构建增添了新的考古实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我国联合考古队员历时5年发掘的玛不错遗址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且在被多种外来要素不断影响下依旧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述的正是北庭的景象。100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将目光投至这座历史古城,一代一代接续,重现历史风貌。
13日,中国国家文物局举办“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这次会上首次对外公布了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四项重要考古成果,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塞鲁遗址、当雄墓地四处均有重要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切热遗址,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学的空白。
记者尕玛多吉、杜倩 见习记者石永程从西藏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过去五年,西藏累计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发掘项目130个,其中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共37个,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6个,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77个。
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西藏考古发现汇报会,通报了4项西藏重大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四项西藏重要考古发现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史前聚落遗址、建筑和墓地的综合性遗址以及一处吐蕃时期的墓地,时间跨度长达上万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过去的一个世纪,西藏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组织和协调下,系统开展了“考古中国”(2021)、“西藏联合考古”(2018)、“南亚廊道调查”(2018)等项目,西藏考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成果日新月异,呈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叶满山 通讯员 马澜芯 陈全康黎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的西南方向,一道山梁隔开了两个湖。东侧的嘎拉错在上千年岁月的洗礼中融入泥土,化为数片沼泽。西侧的玛不错面积也逐渐缩小至1.5平方公里。
记者从2023年10月9日举行的西藏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3年西藏累计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发掘项目90余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50项,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0项,主动性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共30项。
央视网消息:国家文物局近期公布,2022年,我国系统实施18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刚一迈入2022年,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会,公布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4项西藏考古最新进展,时间跨度长达上万年。
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深刻阐述了历史文脉与现实道路、文明认同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思接千载、鉴往知来,传递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