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有诸多原因,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种出现在孩子或者学生身上的现象——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概念:习得性无助就是个体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由于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功,从而采取逃避,不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如果孩子总是抱怨太难了,父母需要警醒:这是孩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如果父母采用回避、指责、漠视的态度,会加剧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体验自卑、愧疚、羞耻感等强烈的负面情绪,或许是导致孩子罹患抑郁的导火索。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某种挫折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一定学习情境中,学生由于长期未达成预期学习目标而遭遇失败体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哥,你知道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可以改变教育制度吗?”听到还在广东读初二的表妹问这话,我愣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开口了:“我知道很难,但是我想试试。”看着一脸单纯和认真的表妹,我想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于是我详细询问了表妹的情况。(一)普职分流表妹今年14岁,在广东东莞上初二。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曾经是同龄人中的尖子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升学压力的加大、他们的学习状态大不如前:上课走神儿、写作业拖拉、学习提不起兴致、考试成绩明显下降,面对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习惯于说“我不懂”“我不会”“别人都训练好久了才报名参加这个项目,我没准备,肯定输”“我是学渣,不可能会做这么难的题”“别人那么优秀,我比不过的”…
不知道各位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水平,是优秀还是中等,还是差生呢?我相信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处于中间位置,不上不下,中等生。很多时候中等生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希望他们努努力成为优秀,但是他们就不努力,然后要是让你放弃,你又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