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继续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禁捕管理秩序保持总体稳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有效落实,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向好,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本报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郁静娴)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长江十年禁渔重要成果,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三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水生生物恢复向好。2023年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相较于禁渔前提升了2个等级,重要支流中赤水河继续为“良”,岷江提升1个等级。
发布会现场。四川省农业厅供图人民网成都11月29日电 (记者朱虹)目前,长江十年禁渔已由“三年强基础、顶得住”转段推进到“十年练内功、稳得住”阶段。目前,四川省禁渔秩序总体保持稳定,已累计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5.7亿元,今年全省共查办涉渔违法案件3800余件。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12月18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继续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禁捕管理秩序保持总体稳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有效落实,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向好,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郑周报道:“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记者从日前举行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21年全面实施禁渔以来,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提升了两个等级;
虽然长江十年禁渔才过去了4年多,但禁渔效果却已经显现了,而且还非常显著!此外还有一些许久未见的物种在长江现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长江中最神秘的鱼类“鳤”,如果不是长江禁渔,恐怕鳤真的要彻底灭绝了。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李栋)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中国环境报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陕西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成效。自2021年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以来,陕西汉江、嘉陵江、丹江流域水生生物种类增多、个体增重、资源总量明显增长。
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和交通运输部12日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者按中国日报8月26日在《绿色中国》栏目推出整版报道,报道长江大保护取得的显著进展。通过“十年禁渔”的政策和一系列综合举措,鱼类种群逐渐恢复,非法捕捞得到遏制,同时针对濒危鱼类如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4个年头,我国对“水中大熊猫”长江豚类的保护也已走过46年。8月以来,时不时有“母子豚”在长江逐浪戏水的画面被江豚调查队员或民众的镜头捕捉到,新生命的不断诞生给江豚种群的复兴以及长江生态的恢复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