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场景总是有种莫名的熟悉: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妈妈去制止,孩子就扑上去又哭又闹,连踢带打;游乐场里孩子玩得开心,奶奶说回家了,孩子不肯回家,奶奶拉他就打奶奶;周末,孩子和爸爸一起玩游戏,孩子输了,一生气就咬了爸爸一口。
女孩子没挨过打的可能性或许会高一点,或许是性格乖巧懂事,没有理由挨打。但男孩别打的理由就多了去了。看到儿子反击之后,妈妈更是惊讶不止,好像对面面对她的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儿子,而是陌生人一般,再加上孩子愤怒的眼神,妈妈更是泪流不止。
琚金民所谓“棒打出孝子,护短成逆子”、“黄荆棍下出人才”,我们中国向来一个重父权的社会,认为父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为严父与慈母搭档是最佳组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只有这样家教才会有效,说白了,孩子必须怕父亲(少数家庭怕母亲)。到底,家长要不要让孩子怕你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材”这些老话早已经被批的体无完肤,80后甚至90后父母们都是听着“爱的教育”宣扬长大的。一位麻麻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
别说“打”了,塞回肚子,返厂重造的心都有。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曾说过一段话:“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虽说之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已经落后,现在的父母也都对孩子百般呵护,几乎不会去打孩子。但如果你通过各种正面的鼓励、教育等都不能让孩子遵守规则或改掉坏习惯,“打”孩子也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什么情况下,家长可以打孩子?1.
这两天被一个小视频刷屏了,一个五岁小男孩在家里玩火,把垃圾桶点燃了,被妈妈教训,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放到网上莫名其妙就火了。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能不能打,要怎样打,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推荐一下这个视频,这位妈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完美诠释了怎样使用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