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伟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病区主任张伟宏等。
因为这个朋友的70岁的母亲咳嗽感冒住进了医院,住进医院是可以报销医疗费的,医生也只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医保用药,可是持续的医院住了一周的时间,输液也没有输好,病情反而是越来越重,这个朋友强烈要求医院更换成四费药,哪怕是不能报销也要换药,换上自费药之后,朋友的妈妈病情很快好转,朋友通过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自己判断进入医保目录的医保用药很有可能质量不如自费药的质量好。
这句话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郑民华医生的言论,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重磅“实锤”,让人不禁要问:在药品价格不断降低的背后,我们真的能够承受得起低价带来的“痛”?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受到了上海等地医药领域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话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不少共鸣。这些委员基于临床一线的实践和感受,对优化集采制度,让患者用上好药以及保障用药安全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近日,上海20名政协委员有一个联名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其中提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在上海两会上,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的某些集采药品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用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的话来形容,就是 “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这些现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临床用药所面临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