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在他八十三年的生涯中,历经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的年代,可谓是屡经朝代兴替,饱览世事沧桑。听到熟悉的喊声,爷爷忙抬头循声看去,是自己时刻挂念,不知多少次在梦境中见到的儿子,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定睛仔细端详一下,确实是自己的儿子,顿时老泪纵横,他扎撒着双手,嘴里呜咽
中新网临沧10月28日电 题:不同“战场”的爷孙俩:以身许国、艰苦奋斗精神在传承。张国强介绍,自己的爷爷今年91岁,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曾参与了抗美援朝中的多次战役,先后两次负伤,七处枪伤,荣立一等功两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儿时的记忆,因为奶奶经常唱,这首歌成为我会的第一首歌。为什么会唱?奶奶说那年她12岁,在路边上听全副武装奔赴战场的战士唱的,接连唱了几天几夜,听着听着就会了。
金水河客户端记者孙静/文 朱哲/供图河南87岁的解放军老战士朱文斌有个愿望:重回当年征战和工作过的地方看看。而刚大学毕业的90后青年朱哲想要帮爷爷朱文斌达成心愿。7月15日—8月1日,自驾3000公里,河南、山西、内蒙古,穿越70年,薪火传承,爷孙俩踏上了重走军旅之路。
去年年底,他受单位指派,赴云南省剑川县对口支援半年,正打算春节回沪与家人团聚后再赴云南,却在元宵节当晚接到命令——加入瑞金医院第四批医疗队,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与华山医院的214名医护人员一起,接管当地的重症监护病区,照护重症患者。
本期推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专题栏目(21):《让我们走进5个军人家庭,聆听他们讲述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编者按 1950年10月19日开始,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场。
步履蹒跚的奶奶陈会元把他亲自送到村口抗疫一线,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在村口对镇村值班干部说:“看着你们在这么冷的天为我们值班,手脚冻的冰凉,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你们不容易啊,知道你们镇村在召集志愿者,我就把孙子送过来了,让他也为我们村儿出把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连年的战乱又遇上匪患横行,西北一带的老百姓遭受着饥饿、贫穷、死亡的威胁,生活十分艰辛,1933年出生的爷爷刚好经历了这段难忘的苦难生活。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老百姓的日子逐渐好转,人们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脸上洋溢起笑容。
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致敬“最可爱的人”。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国网通化供电公司志愿服务队队长初建美带队辉南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们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申才,为志愿军老战士送去关怀和节日祝福。
“爸爸,咱回家吧,看我戴你的军帽歪不歪?听大人们都说你勇敢,兵娃娃长大了像你一样帅!”“兵娃娃,你戴起来一点儿都不歪,就像你爸爸一样,正直勇敢厉害!”…… 7月21日,我驻南苏丹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许昌市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