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坐在一起吃西瓜 刘彦君摄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 李茂佳 罗惟巍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能否搬得出、稳得住,以及最终是否能致富。
湖北省秭归县,这片以脐橙闻名的土地,是屈原的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着土壤和长江生活的他们必须要做出改变,这里所处的位置,正是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地区。百万三峡移民需要离开自己的故土,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会沉入江水之底,自此成为永远封藏的过去。
1992年,面对浩浩荡荡的三峡工程大移民,张秉爱选择当一个“钉子户”,扎根在三峡库区种水果谋生。很多人都劝她说:“只要你搬走,不用担心风餐露宿了,孩子以后也有依靠。”但是她似乎很倔强,一生都留在三峡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三峡大坝的建成,改变了他们家的一生。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创造了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形成了内涵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
“背井离乡”这四个字,相信在每个人心中是如此沉甸,它包含了多少喜怒哀乐。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三峡移民工程,也被称为中外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些住在水库下游的人民,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在这群人的背后,还有库区10万余移民告别故居,支持水电站建设。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工程历时10年,10万移民得到顺利安置,世界第一的三峡工程移民130万,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创造了人类水库移民史上空前的奇迹,在实践中也造就了三峡移民精神。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1993年的三峡中堡岛。上世纪80年代的三峡中堡岛。上世纪70年代的三峡中堡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卢平川 李墨 吴坚 金凌云12月11日,66岁的胡炎芬,搀扶着89岁的老父亲胡思强,来到三峡大坝南岸坝头。“爸,还看得清大坝吗?那片水下就是中堡岛,我们以前的家。
来源:【重庆日报网】城市文明何时出现在华夏大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长江文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走进云阳,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9月11日,“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报道采访团第二站来到云阳县博物馆,感受源远流长的云阳历史。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视频剪辑 彭柳刘通讯员 谢奇 张诗康“北京楼”“北京园”“大连路”“湖南路”,你知道这些分布在三峡库区巴东、兴山等地的地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吗?1992年,三峡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大幕,百万移民搬离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