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弘扬·首届《十钟山房印举》国际临创大展”是2022年潍坊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的主题展览,自2022年3月1日向国内外发出征稿启事以来,得到了国内外金石篆刻界和广大篆刻家、篆刻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投稿踊跃。
从临淄城外土地中沉睡千年的封泥,到印着工匠名字的一只陶罐,从一张张淡如晨烟、字口清晰的拓片,再到如今的一块块印章,中国印信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作为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印信艺术在山东传承发展数千年,有着独特的齐鲁韵味。齐鲁印信有许多光彩夺目、独一无二的亮点。
2022西泠春拍Lot405御制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清光绪内府朱丝栏写本1函5册蝴蝶装 大库加厚白棉纸参阅:1.《护帙有道——古籍装潢特展》P141小红绫本,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2. 《清圣训》,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半框:27×19.4cm 开本:43.
当代书法自新时期以来,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现象”丛生,繁荣的背后存有诸多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书家群体性的后劲不足,甚至多数书家在成名之后艺术水平出现倒退的现象,而许多曾活跃一时的书家逐渐淡出书坛,以至于有人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来比况。
鲁网10月18日讯“金”“石”二字见于甲骨金文,“金石”缀词与金石学昉乎先秦,缘起山东(齐鲁)。迄于有清,金石学值高峰而包孕现代考古学之萌芽。陈介祺居处潍上,括囊齐鲁,尺牍天下,九州呼应。金石学冠冕陈介祺富藏精鉴,宗仰海内,《清史稿》:称陈介祺“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1935年,他在《青年界》杂志上撰文《爱读书十种》,首列印谱《赵悲盦手刻印存》《十钟山房印举》《吴昌硕手刻印存》《徐三庚手刻印存》,说明“对于刻印,在我的青年时代最为努力。当时常在手头的书,即为上列四种。我刻印的作风受它们的影响是很深的”。
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本期特遴选王福厂部分篆刻图版,并配以周建国《王福厂生平及印事》,张遴骏《王福厂:领略古法生新奇》,沈必晟 熊仁强《王福厂早年汉上交游略论》三篇文章,以飨读者。右军后人 十二即解。
它萌芽于东周,形成于宋代,历经元明中衰,至清代中期随着乾嘉朴学的发展及证经补史的需求而复兴,于道咸同光时期发展至鼎盛,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品种门类基本完备且定型,研究思路与鉴定方法在更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转型,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考证著作和珍稀藏品。
作者:刘耀辉(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出版研究院院长)考古发现证明,我国的印章滥觞于商代晚期。1998年以来,殷墟先后发掘出土了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铜质鼻钮印章,出土于殷墟王裕口村的贞人墓,显系墓主的陪葬品。所谓贞人,就是商王朝专门从事占卜的卜者,拥有执掌祭祀的特权。
王福厂(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王福厂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印佣”。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以自存。
济宁新闻网讯 3月20日至3月31日,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展览设置中华印信三千年、信义之邦、金石永寿、西泠春秋、金石和鸣、天涯比邻、焕彩万印楼、齐风鲁韵、笔不尽意、“印”证济宁等十个重要展区,同时开辟线上虚拟展馆,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