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29日电题:最后的溜索,交通的“活化石”——怒江大峡谷溜索变迁纪事新华社记者唐卫彬、王长山、庞明广峭壁耸立,江水汹涌。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数百年里,江河两岸的人们靠溜索飞跃峡谷江河。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挂满了辛酸和危险。虹桥齐飞架,天堑变通途。
近日23岁的傈僳族姑娘余燕恰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怒江州就业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家住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布施底小组的余燕恰曾经是一名“溜索女孩”在2007年之前余燕恰要到江对面的学校上学只能依靠溜索一天余燕恰身穿粉红色上衣背着书包独自坐溜索到怒江对岸的布腊小学上学刚好被进
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李庆“害怕吗?”“不害怕呀!”9月6日中午12时许,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站在水流湍急的燕子沟河边,4岁男孩钟嘉懿回答了妈妈的问题,听到儿子的回答,妈妈张建敏抱着孩子哭了。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
9月6日12时许,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站在水流湍急的燕子沟河边,4岁男孩钟嘉懿回答了妈妈的问题。9月6日7时,武警四川总队某部和重庆巴南应急救援队一道,利用绳索,拉起空中溜索救援通道转移被困人员,4岁男孩钟嘉懿乘坐溜索,第一个被救出。
新华社成都1月31日电 题:告别溜索 走出大山——四川基本完成溜索改桥助推边远山区脱贫奔小康新华社记者胡旭江河之上,一根铁索横跨两岸,或以皮带系腰间,或以方框载货物,借倾斜之势滑越至彼岸,称为溜索。至今,这仍是我国部分偏远山区群众重要的渡河方式。
跟着边凡看世界”用镜头带你乘溜索去横跨怒江大峡谷!溜索是怒江境内很具代表性、典型的原始交通工具,至今仍然普遍使用之中。溜索过去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22岁的这个夏天,对傈僳族女孩余燕恰来说有些特别。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工作,消息在互联网上刷屏。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小县城福贡,同样掀起不小的动静。往来县城与乡镇的司机点点头,“余燕恰?知道知道,我们这里的溜索女孩嘛。
过去手机响个不停,找蒋世学开溜索的人络绎不绝。现在,手机一天也响不了几声。“大桥通了,路修到家门口,坐汽车很便利,谁还坐晃晃悠悠的溜索过江呢?”云南省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村民蒋世学望着横跨金沙江的溜索及大桥说。75岁的蒋世学居住在西南大山里。
盛夏出游去哪里?人多拥挤的网红景区,立刻被我们一致抛弃。决定开车自驾进云南——走怒江,闯荡一下传说“最难走”的219国道,去体验一下“丙察察线”(指滇藏公路建设里滇藏新通道里面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的滋味。途经云南怒江州,我们就一直沿着怒江大峡谷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