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王安忆:“东方平民生存方式与价值观”的表达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静2022年8月末,王安忆的新书《五湖四海》出版。王安忆一直在写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涉文坛至今,作品出版已过百部。
在我看来,在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的判断上,伪知识分子多以对自己有利无利为标准,真知识分子则站在一个健康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标准上进行判断。当下的知识分子圈比起从前严重退步,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方方方方(图源网络)小时候,因为父亲热爱阅读,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武汉作家方方于大疫期间撰写封城日记60篇而声名大噪。这些内容转译英德文版计划海外发行之际,方方遭到围剿。停笔封城日记的方方又再度发文与他们展开攻防,包括反击台湾前立委邱毅。方方近日透过微博发文出:“那些攻击我的人以团伙方式,在网上‘人肉’支援过我的一些朋友,对他们发起围剿。
以前谈小说感想时,我说,小说经常是与落伍者、孤独者、寂寞者相濡以沫的,与之携手共行,甚至俯身助人。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小说会告诉他,落后也没关系,很多的人跟你一样,不止是你一个人孤单或寂寞,不止你一个人痛苦和艰难,也不只是你一个人有焦虑和脆弱。
方方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样?笔者觉得,一个作家的内心,可以从小说里找到端倪。很多作家都提到,写好一部作品之后,会让自己有一种掏空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因为写作必须动用自己的全部的思想、体验、内心,描摹三百六十度全景的世界,展现从内心到外界的多维的空间。
说实话,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作家们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大家也都明白,诺贝尔文学奖是面向世界各国作家的,不是专门给中国作家“开小灶”的。尽管,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给中国作家增加了很多自信。但是,这种自信并不是让我们自吹自擂的。
日前,方方、赵玫、孙甘露、路内四位作家出席了“华语短经典”新书发布会,从短篇小说的写作切入,谈短篇与长篇的创作心得,谈写作与生活、社会的关系,引领读者品味甜美的时光片段。■文/芝 娴同龄作家多从短篇起步方方的首部作品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大棚车上》。
读王安忆的作品需要用很专注的心思,因为她所创作的文字是细致而缜密的,只有用心阅读,方能体会并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好比看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每一处都有着值得关注的美妙。一直以来,在我眼里,王安忆的文字里总是会透出一种上海的味道,这也许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作家东西与方方对谈 记者胡冬冬 摄 (记者万建辉) 多人放弃了对现实的书写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出生于广西天峨县,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还以长篇小说《后悔录》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奖,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