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个很特殊的城市。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相继设立了租界。尽管在名义上中国对上海拥有主权,实际上租界当局并不受上海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管辖,仿佛一个“国中之国”,其状况很有点象回归前的香港。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周安娜 高兴 汪鹏翀来到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 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迎面而立。从2007年开馆,到2020年12月8日扩建后再次对外开放,这里不仅纪念着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岁月,更记录了这段跨民族的友善故事,展现着人类的正义与文明之光。
近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英文官方网站全新亮相。网站内容、版面设计更突出服务性、互动性、专业性和国际化。为了方便前犹太难民家属搜寻家人名字,也为纪念馆搜集更多在沪避犹太难民名单,官网新增了搜索功能。用户输入英文名字,即可查询。
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犹太难民的真实回忆,一户中国人家在传统的除夕之夜,把犹太难民家庭邀请到家里吃年夜饭:“饭桌上的酒菜不多,但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细心的中国主妇,提前帮他们准备好刀叉;看到犹太人不习惯和他人在一个盘子里进食,主人连忙把食物分到每个人面前的盘子里。”
有人说,上海的近代史,马路占了一半。而在马路上的每一栋优秀历史建筑,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说,上海的陕西北路,虽然不足千米,却是上海的三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另外两条分别是武康路和多轮路),也是上海海派历史文化的聚集区。只是陕西北路比较内敛,游人也相对没那么多。
寻找商机大航海时代的尾声,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愈发频繁。古老的中华帝国仍在闭关自守,而远在西亚的犹太商人们,却早已将目光投向这片神秘的土地。自唐宋以来,丝绸之路上星星点点的犹太足迹,预示着一场跨越千年的东方寻梦。七世纪末,第一批犹太商人沿着香料之路抵达中国沿海。
长阳路,上海市区东部的交通主干道,跨虹口、杨浦两区,全长4500米,西起提篮桥海门路,东至军工路,中间有桥梁一座跨越杨树浦港(名长阳路桥,又名高郎桥),长阳路原名华德路,取自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洋枪队”首领华德(又译华尔),光绪27年(190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初由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