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清廷自造大炮与英式火炮并肩而立,差距一目了然。清廷炮膛厚实如笨熊,移动不便;英炮轻盈精准,宛如猎豹。铁质上,英炮如纯金打造,清廷炮则似掺沙铜铁。实战中,英炮射程远、命中准,如同现代导弹;清廷炮则射程短、误差大,仿佛古时投石机。
挨得打、陪的款、割的地、签的屈辱条约多了,大清朝堂上的大佬们终于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醒了过来,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逐渐开始学习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而比较有名阿姆斯特朗12英寸口径后装线膛炮,则是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耗巨资从英国进口,部署在台湾基隆社寮炮台和淡水沪尾炮台,用于巩固海疆企图御外敌于海上。
从王公贵族到高位权臣,他们始终不愿放弃“大清乃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皆为蛮夷”的傲慢,而这种傲慢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自我封闭和无知至极,直到被“船坚炮利”的洋鬼子以大炮轰开了国门,才终于有那么一小撮人如梦初醒,只可惜已经太晚了。
1859年6月25日,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沉重地打击了英法联军的舰队,取得了一场海战的完胜。众所周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因此,要想了解此战的来龙去脉,自然就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