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工作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场景:病人:耳朵奇痒、流黄水、听力下降、有时疼痛难忍。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和询问病史,发现80%的患者都有采耳经历,或者自己掏耳朵的习惯。医生叮嘱患者:不要掏耳朵。患者说:痒所以才掏。医生又说:掏了发炎才痒的。
其实,瘙痒是耳朵经常出现的症状,这和耳朵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外耳道就像一个长长的“S” 形状的弯曲管道,管道靠外的1/3主要是软骨,靠里面的2/3主要有“硬骨”组成,耳道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比如下颌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等等,这也构成了我们耳道敏感、容易发痒的结构基础。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耳朵发痒,但挖耳却挖不出什么”的现象,这是病么?2021年3月3日,在第二十二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就给大家讲讲关于耳朵的那点事儿。外耳道潮湿而痒,多为外耳道真菌病。多见于气候潮湿、温暖地区,好发于夏季。致病的真菌种类很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引起者较常见。
采耳,起源于民间,民间的掏耳朵。兴起于剃头匠,他们发明了专业的掏耳朵工具,并且发明了专业的操作手法,通过利用各种采耳工具对耳洞内外进行刺激,使人在酥痒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与放松。民间有三大快活之说:采耳,捏脚,洗澡一说。采耳主要讲究的是手法,手法应当做到轻、稳、准。
不知道无耳洞星人是否像我之前一样,看到漂亮的耳环却没有耳洞而流下羡慕的泪水。耳洞是一个我们自行创造出来的伤口,瘢痕体质是一种特殊的体质,具有这种特质的人会在皮肤损伤后会形成瘢痕疙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皮肤增生,打耳洞可能会造成瘢痕疙瘩,严重的需要手术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