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陕西的旅游景点,兵马俑、钟鼓楼、不夜城、黄山都会出现在名单中。上世纪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黄土高坡》,歌词中苍凉贫瘠的土地,黄河几经曲流奔腾呼啸而过,长城如巨龙盘踞北缘地带,沉积深厚的土层和形貌丰富的地域,一度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里的村庄,是窑洞是土房,用千百年的黄土作素材,遮挡着农家人的风风雨雨;村庄散落着几十几百户人家,家长里短之间大事没有,小事不断,记录着农村的变迁;村庄显要位置立着山神土地庙,关帝庙,承载人们精神的寄托;村口有一棵老柳树,一口古井,满足人们用水需求的同时,成了对家乡的记忆;村里有
坐在火车上,看着不断向后掠去的景物,听着乘客们的一口延安话,喜悦与温暖充盈心底——回家了! 本想把书包放到旁边的空座上,却尴尬地发现有人已经放过行李了,只好另寻“安包之处”。 “诶,小姑娘把包放这儿吧!
作者供图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近日回老家,大风还是那样畅快地刮过,家门前的那道坡也还在,但已经“垂垂老矣”。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让它不仅后移了十多米远,看上去也低矮了很多,甚至有些“支离破碎”了。沟壑和断谷像深深的皱纹,遍布在它的周围。
“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沟里头……”一首朗朗的陕北小调哼唱着一座黄土高坡上的小村落在山连山、沟套沟的高西沟靠着智慧、汗水和对土地的深情这里的农民绵延几十年治愈着黄土高坡的贫瘠创伤“泥不下山洪不出沟”枝头挂上红果果梯田盘满山沟沟黄土高坡上绿色之梦正在生根吐蕊满山芬芳晨曦拂过黄土高
说起黄土高坡,我们往往会想起沟壑纵横、黄沙漫天的景象,然而在陕西省米脂县的高西沟村,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黄土高坡。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村在实践中摸索出“三三制”治理模式,即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之后,又创新为现行的“三二一”模式。
当年听您唱一曲我家住在黄土坡那年你的这一曲传遍祖国的四方我家黄土高坡住大风刮我土坎过漫天风沙难张目满脸黄土空气浊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环境不一样刮风下雨不用愁栽花种草搞绿化植树造林保植被环境优化空气鲜土坎留下作纪念家家户户住高楼一曲传遍大南北大江南北多欢悦紧紧跟随党中央幸福生活万年长
歌曲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看到这首歌词是不是很熟悉呢,当年这首《黄土高坡》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也许年轻的朋友不认识胡月,胡月是现在很大大腕的前辈,1985年就推出了个人专辑《追寻》,几乎和毛阿敏是同一年出道的。当年凭借一首《走西口》走红,紧接着演唱了《黄土高坡》和《我热恋的故乡》,而且她是《我热恋的故乡》的首唱,是西北风的领军人物。
来源:湘西网苗寨晨景 陈玉娥 摄宋耀邦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首昂扬着生命激情的歌曲《黄土高坡》,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那时候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在乡里任团委书记,爱赶时髦,很快就学会了唱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