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冲突和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演化轨迹。这部书是作者研究中苏关系问题的论文集,按照时间线索,内容包括苏俄政府早期对华关系、苏俄高层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反复无常的对华政策、苏联对中国的武力威胁、中苏国家关系谈判,以及拆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印记,也谱写了无数故事,在20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亲历亲闻的云谲波诡的外交岁月中,既有惊涛骇浪,亦有风和日丽,偶尔也有机缘巧合。20世纪80年代初,鉴于中苏两国国内及国际形势变化,双方都着手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开始改变一个时期只对抗、不对话、不往来的全面僵冷局面。
在世界现代史上,中苏关系如同一段复杂的交响乐,伴随着和谐的旋律与突如其来的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1982年11月,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走马上任,他面临着一个不太妙的局面:当时的苏联外交关系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鸡,硬邦邦的,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盟友。
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苏联对我国有过两次大规模援助,成为我国崛起的前奏。不论从扶持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帮扶,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技术帮助,都对我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1958—1964赫鲁晓夫下台,中苏两党、两国出现了一系列分歧、冲突,直到赫鲁晓夫要走彻底的修正主义路线,要背叛世界无产阶级,要背叛社会主义,要复辟资本主义和特权阶层,更是全面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才最终导致了关系的彻底恶化。
斯大林曾经说过,像中国这种非工业化的弱国,任何人都可以掠夺其利益,在巅峰时期的苏联眼中,中共在一帮小兄弟中排名并不靠前,地位也并不特殊,因此他们最先接触和选择的其实是国民党,其次才是中共,哪怕日后三大战役胜利后,苏联都曾想与美以长江为界划分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