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卓滨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3月1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经营小吃店的张女士发现,一位熟客在店内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结账后,钱并没有转到自己的账户内,却直接转到了骗子手中,因为粘贴在自家店铺门口的收款二维码被人替换。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火了,网上有消息称“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再用于经营收款”,近日,记者从央行相关部门获悉:这样的理解纯属误解。“在明年三月份以后,我们的市民朋友还是可以使用二维码进行收付款。
在山师东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门店,主要卖煎饼果子,不少济南的小伙伴们,都喜欢来这里买早餐。老板侯师傅拿着被调包后的二维码向记者演示,侯师傅说,如果是他们店里真正的二维码,顾客扫描后,收款人应该是店名,但扫描假的二维码,出现的收款人却是:*忠立,侯师傅说,这并不是他们的收款名,而这位收款人他们也不认识,这件事,最早是店员小徐发现的,8月3日早上,一名顾客扫码支付时表示扫不上,小徐在检查中发现了调包后的二维码,老板侯师傅说,为了方便顾客付款,他们店里大大小小的二维码有十几个,分别贴在窗口、门上、墙上等各个位置。
近期,关于“收款码”被无意间替换为“付款码”的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已有多人中招,导致财产损失。这一诈骗手段让许多依赖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和商家措手不及。面对这种新型骗局,了解其运作方式并提高警惕显得尤为重要。
周大姐的这个回答,可能是金融机构下沉小市场争夺“几块几毛”支付市场的原由之一。支付宝、微信,这是最早入驻的,后来又加了银联的云闪付,同时,她在自己的Apple Pay里也添加了多张银行卡,现在又多了数字人民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