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也一样,我们看本国历史书,中国人的著作,就是站在庐山上,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虽十分努力,到底摆脱不了本身局限,想要更加客观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参考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与分析,这就成了一个必须和更好的办法。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 (苏缨翔)“从我到达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我可以预见,自己的灵魂将永远漫步在喜洲的小路上。这里现在已经是我的家、我灵魂的归宿。”美国人布莱恩·林登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在读者选择下,《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成为豆瓣网2024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排名第一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虽然被归类于“外国文学”,却没有翻译,而是一位年轻意大利作者用原汁原味的中文写的作品。
“144小时过境签”这一新政策让今年许多北京市民发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现象——身边不知不觉又出现了许多外国游客,他们拿着手持摄像机或三脚架,边走边拍边解说,在大街小巷闲逛,发出声声惊叹:中国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鲍勃·迪伦在诺贝尔奖致辞中说道:“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三本书,第一本就是《白鲸》。”作家麦尔维尔汪洋恣意地写了近六百页,故事却特别简单:主人公亚哈是一个捕鲸船船长,在一次捕鲸行动中,被恶名远扬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
1、《唐吉诃德》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西班牙)2、《哈姆雷特》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英国)3、《浮士德》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4、《红与黑》作者:司汤达(法国)5、《悲惨世界》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6、《复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7、《老人与海》作者
对世界文学经典的排名,每一个读者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评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美国《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曾组织世界五大洲百座城市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调查,精选出世界“十大名著”,这可能体现出一种大众审美的倾向,而同样在美国,《时代周刊》曾邀请美国百位顶级大学的专家评选出世界“百部名著”,其中前十名中仅有一部与“十大名著″相同,”十大名著“中有四部被”百部名著“排挤在外,值得注目的是,虽然”百部名著“中大多是美英作品,而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的《飘》却排在百名,这充分体现西方艺术审美与全球大众审美的差异,一般而言,最经典的作品应该具备雅俗共赏的特性,而小说这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整个十九世纪应该是小说创作的全盛时期,现实主义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十九世纪初代表性的作家是简·奥斯汀,她应该是个承上启下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她拉开了十九世纪文学高潮的序幕;
三宝城市记忆北平奇遇记多有意思的故事,多么北京!1939年,美国作家玛丽安·坎农·施莱辛格为北京写下的小书《三宝北平奇遇记》,在85年后,依然会令读者发出如此由衷的感叹。和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三宝这个小家伙也是来自北京边上的平原村庄。这一天,跟着爸爸到城里卖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