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的了一篇文章,名叫《趣谈青岛路名》,里面说青岛自开埠以来的道路命名就是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和我国的主要城市名命名的,德占时期殖民者将一些路名改为他们国家的地名或人名,日占时期又改为日本习俗的名字,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后,对路名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其根本概念也基本确定下来。
最近总听到有人说青岛路名的知识,很多人认为青岛的路名都是用地名来命名的,这是青岛没文化的表现。以行政区域来命名道路,在青岛是最为常见的,尤其是在主城区,大约占到了道路名称的八成以上,特别是市南、市北两个区比例应该更高。
采用这种命名方式的主要有上海、青岛、天津、沈阳、大连等等一些城市,这其中以上海为代表最典型,全上海以其他省市名字命名的道路多达800余条,上海的城市道路命名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以后了,与清末民初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与当时租界历史有关。
早前,一些网友发现在地图软件上,放大后能看到台湾省很多县市的南京路、天津路,在一些街道上,还有山西刀削面馆。当时网友们用地图把台湾省搜了个遍,找到不少亲切的同名道路和家乡美食。想去台湾省吃山西削面的网友,也得到了老板的热情回应,“欢迎大陆同胞过来吃面,打九折”。
文|刘宜庆《道德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地名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生活的标识、交通的导引,更是地理、历史和人文的三维空间,一个小小的地名蕴含辽阔无垠的文化空间。青岛的特色是东方大陆的出海口、重要的港口城市,那么,崂山、浮山所、太平山、唐岛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地名里的文化乡愁道路是一座城市绵密丰富的肌理,地名则是一座城市流动的空间坐标和人文印记,也是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地理学符号和历史活化石。地名承载一个地域的风物与风格,是一方水土的精神标签,打捞地名文化就是赓续厚重而多元的文化密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