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学习的思考(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广传两千多年,给出学习方向指引,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如何解析这句话?学习该如何进行?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这里给出一些观点,看能不能建立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多年以来,我们理解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众所周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关于这三句话的解释有多种,而且意思相差甚远。仅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就有影响很广的两种解释。
思考在开始阅读本篇时,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从全局上了解这段话: 1)这段话的主语是谁,说的是谁? 2)文中的“亦”怎么理解,为什么要用反问句? 3)为什么要把这一章放在整部《论语》的开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原文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0-30 发表于四川大家好,我是安斌。《论语》现在确实很热,新版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出现了《论语》的内容。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将《论语》纳入考察范围,近两年《论语》以各种题型和不小的分值,频频出现在各地中高考的试卷上。
原标题:推动终身学习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个人都必须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让人人享有公平学习机会、优质教育资源及终身配套服务变为现实,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更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