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老张养了一辈子的牛,对农村放牛好和喂牛好,都尝试过。在中东部地区,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带,到处是耕地农田,草地荒山比较少,草源不足,不适宜大量养牛,只能养少量的牛,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少则养一两头,养殖过多了,无处放牧,圈养要技术、要投资、要料草,非常困难。
好久不见牛了,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以至于在农村能够看看牛的样子,都已经是件很奢侈的事了。突然之间,心里就产生了想看牛的想法,现在的牛还是老样子吗?还会耕地吗?不知道能不能满足这个小小的愿望。
山西省南部吕梁山区,乡宁县与河津市交界处的一个山坳里,也算得上是一个深山峡谷,这个叫鹿嗷峪的地方几乎在各种地图上都难找到位置,其实里边还隐藏着一个微型山村或者叫袖珍型山村,至今里边还住着一户人家一位李姓大叔。
封面新闻 记者 苏定伟“蒲爷爷,这几天昼夜温差大,牛儿一早一晚注意保暖哦!”70岁的蒲子云接过马洋递过来的7万元现金,一个劲儿地夸小姑娘能干懂事。5月1日,四川阆中博树回族乡团结村,穿着白大褂的马洋又下乡巡诊了,她成了村里的“牛大夫”,提醒养殖户在春夏之交注意事项 。
村子里的老张,前些年跟外甥在城市建筑工地上干活,能够挣一些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自从上海发出超龄农民工的“清退令”以后,老张再也没有机会去建筑工地上班了,于是和老伴在农村相依为命,过着自耕自食,自己养活自己的农村普通老人的生活。
农村的老人家异常的热情,离得老远就是满脸笑意地和我们问好,几个人也是连忙给老人家回礼,给她解释说我们是来农村拍照的,听说她们这里地坑院比较多,从山西专门开车过来的,问老人家我们给她家的地坑院拍几张照片不会打搅到吧。
印江自治县杉树镇杉树村群众苏正荣在外创业发家致富后,毅然回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办起了家庭农场养殖肉牛,通过“养牛+种草+水稻+果蔬”的生态种养模式,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找到了新“路子”,小小农场“钱”景广。
我小的时候,在家养的所有动物中,牛的地位最高。那是人民公社时期,牛由生产队喂养。此前,在山东省莒南县南部那片丘陵山地,人们如何养牛用牛,我从老人们的嘴里知道一些,多是些碎片,但这并不影响我小时对牛充满善意。牛对人的用处,人对牛的敬重,随着我离开那片丘陵山地,都画了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