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盛大举行,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冉冉升起,向世界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然而,人们熟悉的国徽却并未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这一细节,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与猜测。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国徽设计过程的曲折故事。
1949年开国大典前,中南海举办了一场会议,为的就是把国徽方案确定下来。时隔多年,再去看林徽因当年设计的国徽方案时,不少人仍旧忍不住感叹,林徽因不愧是“民国第一才女”,审美确实在线,中国古典美在国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
近日,一组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方案旧照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这一尘封已久的设计方案,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不少网友惊叹其审美之高超,然而,也有众多声音指出,从实用性和象征意义的角度考量,该方案确实存在与国徽功能不完全契合之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也提上了日程。但这个方案并不是一次通过的,为了很好地完成国徽设计这个神圣且艰巨的任务,不仅两个设计组之间在竞争中相互交流意见,不断完善思路和想法,设计过程中还得到了周总理的指导,才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徽图案。
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着独特的国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国徽的设计者林徽因,于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中国的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留有《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等著名作品流传于世。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歌,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标志。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徽的设计就提上日程,当时中央选择了两个设计小组共同设计国徽,其中一个就是以林徽因和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