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记载:“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这是文献中对于日本最早的记录。这个时期的日本还没有文字和耕种技术,基本上还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领先他们整整一个时代。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呼日本前身为倭国,并赐予其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此事出处及记载,详见《后汉书东夷传》,该书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即奴隶),愿请见。
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称得上是“浩如烟海”,与欧美国家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大多是鸦片战争后流走的不同,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有一部分来自甲午战争之前两国的正常文化交流。正因为文物来源的不同,造成了日本博物馆在展示中国文物时,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一直以来,中国人认为日本都是矮个子。日本人是炮弹个儿,还源于日本人的体型像个炮弹,抗战时,日寇在我们村庄的马头寨打过仗,见过日本人和见过日本遗留下来炸弹的村庄人,就说日本人的个子就像那些炮弹,所以民间就称日本人为炮弹个。
1784年,日本九州岛一个农民在干活时意外发现一大块金子,把泥土擦干净后竟然发现其具有人为制作的规则形状,上面好像还刻着字。农民不识字,但觉此物不凡,马上将其上交官府。官府找人仔细辨认后得知,上面的五个字是汉字“汉委奴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