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初二现象,很多家长早早布局抢跑,虽然名为培优,但本质就是多学提前学,但这种提前学的内容及效果,往往只能集中于初二的第一学期,尤其是上半学期,而在进入下学期后,抢跑优势不存在后,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距才会逐渐体现。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孩子上初中以后,班级里的“前十名”有了新变化。孩子们上小学时,成绩单上的前十名,一般是女孩子成绩比较稳定。但等孩子们上了初二,班级前十名里,男女比例大都很均衡了。甚至,还有些班级的“前十名”,有一大半都被男孩子拿下。
中学阶段容易出现掉队的三个阶段,一是初二上学期,思维意愿和学习投入度不足,二是初二下学期思维能力不足,三是高一赛道再次转换,集中淘汰过于依赖外力的学生,三次分层一次幅度比一次明显,但介入初二和高一之间的初三,却只是在初二两极分化基础上,出现天上地下的表现,初二以后中考成绩格局大致
初二两级分化的核心,主要在于初二上学期的数学,以及初二下学期的物理,另外加上初三化学学科难度加成。数学学科:初二上学期数学相比较初一有着明显的跃升,但只要能跟得上,并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后续的学习难度不大。
第三道门槛:物理,上学期趣味科普,下学期隐形分层。初中阶段最被高估的学科,无疑就是物理,很多人将初二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算在新增加的学科物理之上,但其实初中阶段的物理,并不是导致成绩分层的关键学科,尤其是上学期的物理声光热三大板块,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学起来也毫无压力。
初中产生明显分化的两个节点,都集中在初二,上学期的数学和英语,下学期的数学和物理,而初三阶段虽然难度明显提升,但往往只是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跟不上的差距更大,在初二下学期,学生所处的层次已经大致确定,同档次学生只能在所属区间内实现超越,而很难跨维度提升成绩。
当接到男生打来的电话,杭州第十三中学的资深班主任沈炜并不意外。几乎每个月,男生都会向她“求助”,有时候是倾诉,有时候是哭诉。14岁的他,正在经历成长中的一道重要关卡——在生理逐渐成熟和内心成长能力的匹配之间,极力寻找一种平衡。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孩子上了初中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中学生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在心理疏导中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