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辆半履带式汽车是由一位在俄罗斯工作的法国人阿道夫·科格雷斯设计和制造的。直到1930 年 10 月 1 日,最后 4 辆苏联“奥斯丁—凯格里斯”仍然被列为红军的一部分,待在莫斯科的一个军事仓库中,于 1933 年退役。
装甲车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但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绝大部分都是在卡车或者轿车的基础上,安装了装甲防护,组合成了“装甲汽车”,能有效的抵挡轻武器攻击,一般都会给重要人物乘坐,在他们遭到攻击时,可免受伤害。
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是二战时期德军的一款重要的装甲车,从1939年一直使用到1945年,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继续生产该型装甲车并命名为Ot810装甲车,二战后期由于战车数量紧缺,不得不利用该型装甲车改造自行反坦克炮,一门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便被安装上去,火力勉强够了但是其装甲薄弱,而且还比牵引式反坦克炮高大,战斗中劣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处则是跑得快。
二战德军车辆编号 Sd.Kfz.—德语“Sonderkraftfahrzeug”的缩写,可译为“特种机动车辆”,以下为二战中的部分德军车辆及其编号。 Sd.Kfz. 2 履带式摩托Sd.Kfz.2 Sd.Kfz. 2/1 履带式摩托的变型车,改装为战地布线车 Sd.
《水门桥》在表现美军武器的恐怖杀伤力时尺度还是蛮大的,但是在长津湖战场上最让志愿军痛心疾首的两款“步兵杀手”并未在这部影片中出镜,它们的杀伤效果会最大限度地挑战观众的感官承受力,而在志愿军老兵的记忆中,这两种武器是难以忘却的噩梦。
现代战争讲究体系作战,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有“陆战之王”美誉的坦克而言亦是如此,在坦克众多“帮手”中 最重要的非步兵莫属,并由此催生了步坦协同战术。随着坦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坦协同战术也面临诸多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