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和龙市桑黄产业在农民增收、就业带动、经营模式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为吕文芳展示桑黄长势。人民网记者李 洋摄图为吕文芳在大棚里忙碌。人民网记者李成伟摄图为八家子镇大棚桑黄。人民网记者李 洋摄图为和龙市八家子镇整齐排列的桑黄大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梦晴 李庆都 实习记者 王秋玉 通讯员 邓美平 霍启志1月22日上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包含德州或与德州密切关联的重点工作,其中,报告指出: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黄河故道桑黄、冠县灵芝、阳信肉牛等乡土产业发
眼下,正值桑黄生长的季节,在临江市花山镇花山村的桑黄种植大棚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透过阳光,一排排的桑黄整齐排列……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花山村大力发展桑黄大棚种植,不断推动大棚经济提档升级,提升大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大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初秋,阳泉市盂县秀水镇上南庄村不少家户房前屋后的大棚内已经硕果累累。一个个黄色的形似蘑菇的桑黄从菌包侧面生长出来,陆续成熟。“桑黄是一种药材,很快就能收第二茬了。”上南庄村村民王根喜笑着说。
【来源:南太湖号】9月9日,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牝峪生态桑黄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桑黄生长状况。近年来,该基地依托当地蚕桑产业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利用废弃桑枝培育桑黄,发展循环经济,使大量废弃桑枝变废为宝,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阿胶、桑黄、灵芝,被誉为“聊城新三宝”,是聊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孕育的历史悠久、丰富宝贵的特色产业。其中,临清桑黄被誉为“森林黄金”,被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称为“最正宗的桑黄”,是目前在古书中能够明确查证到的最早记载。
来源:【海报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汪雪然 翟岩 董良坤 德州夏津报道2017年11月,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具有多功能价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程 源跟桑树打了3年交道之后,山东省临清市创业者王荣祥才知道原先乡亲们眼中的“桑蛾子”药用价值极高。在科技加持下,他将“桑蛾子”变成了价格翻几番的中药饮片、桑黄茶、桑黄粉、桑黄颗粒等50多种产品。
暮春时节,6000多亩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桑叶新绿,满眼青翠。这里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因浑身是宝带动当地兴起桑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实现了老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