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宗庙祭祀定为氏族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远古先民,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蛮夷之地,对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和人类自身的认知都处于蒙昧无知阶段,持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神灵以及先祖的崇拜和赞颂,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敬神、娱神,以祈求神灵庇佑,达到祈福祛灾的目的。
□刘庆柱中华文明形成、国家出现,目前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判断标准中,包含有与祭祀密切关联的要素。先秦文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将“祀”视为“国之大事”。黄帝祭祀的对象是黄帝,其祭祀内容主要包括黄帝故里拜祖与黄帝陵的祭祀。
“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点一盏灯,祭朗朗乾坤,怀一颗心,求人间安稳,哀一个国,念我千古华夏人。”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大肆屠杀30万无抵抗能力的无辜中国民众,这是无数国人心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时刻评论丨多样化的纪念,让英雄永生——“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系列评之二姜媚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英雄何以永垂不朽?因为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民永远记得他们。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王建宏 张锐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于东周至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通报了陕西省宝鸡市下站遗址、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咀墓地、湖南省郴州市渡头古城遗址等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