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战争和和平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主题,作为二战中战斗力强悍的纳粹德军也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在现在的德国纳粹成为了一个禁止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德国人都会刻意的回避这个历史话题,然而,你能想象到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个南美小国里却有着一直神似纳粹德军却又不是纳粹的军队。
北非的极端气候和荒凉的环境需要独特的制服和头盔,以适应德意志非洲军团在那里的作战。1941年,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德国士兵在缝纫机前等待他的同伴缝补好他的野战服,两人都戴着非洲军团特有的木髓头盔“M1940 Pith Helmet”
不过,德军后来组建自己的伞兵部队时,却遇到一个涉及钢盔的难题:1936年,第一支德国伞兵部队组建以后,伞兵们在跳伞过程中却发现:原先的M35钢盔十分笨重且不便,特别是它那宽大的护耳外檐,在机舱内显得行动很不便,而且在空降过程中也很容易和伞绳缠绕在一起。
钢盔二战中德国陆军士兵佩戴的钢盔(Stahlhelm)的型号主要有M35,M40和M42三种类型。一战期间德军使用M16,M17和M18三种类型钢盔,奠定了日后德军钢盔的基本样式。1932年陆军下令测试一种新的钢盔,名为M33钢盔。
提起抗日战争,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岁月,想起那些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儿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曾有过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他们身着仿德式军装,头戴德式钢盔,手持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就是——国民革命军德械师。
在二战期间,东西方士兵基本上都采用了钢盔,就像武器弹药一样,是士兵身上不可缺少的装备之一,钢盔可以有效地保护士兵头部,在一定距离上能抵挡手雷或炸弹的破片,甚至还能抵挡步枪跳弹或者手枪弹,在战场中戴上钢盔可以大大提升士兵的生存率。
对于一些“二战迷”的朋友都知道,二战期间的德军实力很强,同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是最顶尖的,而且也很注重单兵方面的配置,对于主要武器和一些零散的装备,无论是亲赴前线的初级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配备都十分完善。
二战期间苏、美、德都有令人惧怕的兵种,美国是医疗兵,苏联是政委,德国则是宪兵,二战中的德国国防军部队之所以能保持严明的军纪,也正是因为背后的这些宪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德国的宪兵工作也比较广泛,除了在部队中维持军纪外,还会在后方维持交通、看押战俘、或者在占领区中维持秩序、清剿敌人残余等。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方面的武器装备、军人用品以及生活条件等,都要比八路军、新四军好一些,尤其是有着团座称呼的高级军官,身上的穿戴和用品都是国军中最好的,那咱们这期文章就来说一说抗战时期,一名国军“团座”身上的14件物品。
只能生产少量轻武器,重型武器,例如火炮、坦克、飞机、汽车等武器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国民政府1934年重金采购24门sFH18式150mm榴弹炮,这批购炮费用就占用了当年对德军火采购额的60%,高达2000余万元,德国克虏伯sFH-18/L30150毫米榴弹,炮管长度 :4.44米 29.5倍径,战斗重量:5.512吨,炮弹重量: 43.52千克,炮口速度 :520 米/秒,最大射程 :13.32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