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我国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意在勉励广大航天人继续秉承“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怀着探索未知的决心,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积极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行而致知、知而促行,不断探索宇宙奥秘。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从科学角度来看,有其独特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意义,但不能直接等同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以下是对王阳明“格物致知”理论的详细分析:一、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这一概念源自《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成语名字】: 格物致知【成语拼音】: gé wù zhì zhī【成语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成语用法】: 该成语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关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朱熹与其弟子有一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