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晓事起只知道与妈妈距离最近,常依偎在妈妈身边,哪怕是读高中,与学校相距十余里也是早出晚归,没离开过妈妈半步,所以,儿时能从远远的喧哗声中分辨出是否有妈妈的存在,从远远的脚步声中判断出是不是妈妈来了。
#我来唠家常#今天是正月初六,晚上受朋友之邀去他家聚餐。所以下午3点多我和老公带着礼物打车去了朋友家。朋友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来招待我们。菜品有卤牛肉,卤猪蹄,红烧黄花鱼,孜然蘑菇,炒蒜苔,排骨炖豆角,酸菜炖大骨,大虾,蘸酱菜,山楂银耳羹,山药,红烧肉等等满满一大桌子菜。
大雪之后,大地逐渐变得空旷。此时的北方早已飞起了雪花。每次节气,妈妈总会张罗着包一顿饺子,全家围炉而坐,共享饺子之香,冬天的寒意便被这氤氲的热气驱散了。而此时,我在离家1千多公里外的长沙,尤为想念妈妈那碗热腾腾的饺子,于是,在一个周末,我拨通了妈妈的视频电话。
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牵挂的味道。小时候,感觉家是最幸福的港湾,能睡觉,随时回家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感觉到饿的时候,耳边总能回荡着母亲找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兰儿......吃饭”。
时隔两年,我回老家看望父母,临走时,母亲塞给我两棵包菜。这是父母回农村建房后种的第一茬菜。包菜还带着清晨的露珠,被放进了我的包里。母亲边放边说:“房子才刚住下,家里没啥好带的,只有两棵包菜。”我拿着两棵生嫩的包菜,坐着飞机跨越一千多公里回到了海南的家。
尝遍五湖四海的美食,品过大江南北的烟火,从精致的淮扬菜到火辣的川菜,从鲜美的粤菜到豪爽的鲁菜……总有一种最朴素、最纯真的味道,宛如东北黑土地上永不熄灭的灶火,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那就是锅包肉,独属于我的“妈妈的味道”,它承载着无尽的爱与思念,是我在他乡中最温暖的慰藉。
我成长在江南的水乡,小时候,小桥流水旁,总能看到母亲静静地站在暮色中等着我放学,然后,牵着我的手一同走过四季。上大学后,家乡的火车站台上,又能看到母亲静默无语,目送着身着橄榄绿的我,渐行渐远……我们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儿里。
辣椒炒肉,这道简单的家常菜,却承载着我与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高三那年,学习生活的压力如山般沉重,家离学校很远,在洗漱都需要抢时间的时候,回家吃饭几乎成了奢望。为了让我在忙碌的学习中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妈妈总是提前回家,精心准备午餐,然后不辞辛劳地送到学校。
由于时间尚早,我又躺在床上小睡了一会儿 ,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时,已是早上7点了,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去上班,当我路过厨房时一股熟悉的味道瞬时飘了过来,我就顺着味道走了过去,我揭开锅一看一个个形似元宝的馄饨浮了上来,我赶紧地盖上了锅盖,母亲说:你为什么盖上了锅盖,我说馄饨浮了上来,我怕馄饨冒出来,才把锅盖盖上。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亘古不变的爱,妈妈的味道,就和她的爱一般,朴实却温润,那里蕴藏了深深的牵挂,期望、思念、疼爱、包容,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也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是一碗炸酱面,看着大快朵颐的我满嘴酱香,妈妈的脸庞挂起欣慰的笑容;读书时,妈妈的味道是送到校门口的那碗
冬日周六的早晨,人入中年的我正在为家人准备早餐,忽听厨房门口有动静,扭头一看,看到妈妈站在门口,衣衫略单薄,我问她:“你起来了?”“我看看你什么地方需要帮忙?”“不用,天气比较冷,你穿这身衣服容易冻着,做好我叫你们吃。
那年春夏,背上行囊,一张车票远走他乡,从此家成了我们夜思梦想的地方,也许你会把这种思念浓缩成一种味觉,在一座城市跑遍大街小巷寻找家乡的味道、寻找妈妈的味道,但总是失望而归,因为那种味道没有一点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份思念;我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很简单,一碗简简单单的酸菜面,却能表达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