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专生,是怎样一个群体?通常意义讲的“八十年代中专生″定义太宽泛,这其中有一部分小中专是职业教育,由普通高中改制农业技术中学或工科技校,这批学校的学历也是小中专,只承认学历,但不包分配,也不算干部身份。
我是1985年高中毕业,以文科458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中专——潍坊供销学校。因此,一个班级里五十几个人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老乡,更有四个人是我的亲老乡,也就是说班级里有三分之一的人跟我一样来自烟台地区,更有四个人跟我来自一个县。
我是1985年参加全国高考一条龙,因分数未达到而上的中专,省财经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工业会计。全班40名同学,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其中女生有33人,宿舍四间上下铺8人,正好多一人,我当时还挺自豪的说好吧,我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了,正式开课才知道,晚自习要写阿拉伯数字和练习珠算,就这样走读了两年。
八十年代,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好的就选择报考中专,学制2一3年不等。毕业后国家安排就业,统称为“吃国家粮”,“铁饭碗”。很多农村孩子或家庭困难的,都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这条路限制了人的成长和潜能,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就这样被埋没了。你觉得呢?
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农家子弟报考中师、中专,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可以转为商品粮户口,脱离农村。那批人学历的起点尽管不高,但当时因为中师、中专招收名额少,所以考上的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当然,也由于自身起点低,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向上升迀进步的路径也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