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问题,折射出文化差异与交流障碍,值得深入探究。通过剖析形成印象的表征与根源,展现其多层面影响,并提出务实可行的改善路径,对促进中日民心相通,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现象探源:为何印象不佳?近年来,一些在日中国人遭遇的尴尬事例引发关注。
日本最近的动向,确实有点反常。大的不说,至少几位日本国几位领导人,开始频繁向中国示好。前不久,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接受电视台访谈中就有诸多关于经济合作与安全问题的表述,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态度,就中日关系,石破茂指出:必须保持稳定。
这是岩屋毅于今年10月就任外相以来首次访华,得到了中方高规格的接待。不管是从日本外务大臣的主动来访还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接待,这都代表着日本政府和中国之间关系变得微妙了起来,岩屋毅于25日凌晨时分抵达北京,他在短短一天内先后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并出席了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
在石破茂当选日本新首相之后,对中国究竟是何态度,如今终于有了答案。在出发之前,日本外相就公开宣称,不喜欢“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说法,反复提及“有事”这个词是不妥的,日方始终坚守中日建交共同声明,即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日本和台湾地区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抵京赴任的时间较原计划略有延迟。在大使官邸度过2周隔离期后,11月26日,垂秀夫发表履新致辞:“有幸担任对日本而言如此重要的国家的大使,既感格外高兴,又觉责任重大。
日本内阁府最近做了一项“对于美国、中国、韩国、俄国,分别抱有多少亲近感”的舆论调查,调查目标为18岁以上的日本人,一共收集到1803个有效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对美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人近8成,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在2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