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文部分被解读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段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开始,而直到彼时,那个老码头还平静得寂然无声。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起来还源于一段机缘。一次,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家聚会,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出于好奇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那气势恢宏、飘逸大气的文字所吸引,好似饥饿的羊群豁然间进入了一片水肥草绿的大草原,意念不由地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余兴未尽,当晚又翻出了余秋雨先生1992版《文化苦旅》。这天晚上,我又翻阅了书中《道士塔》《莫高窟》《柳侯祠》《都江堰》《风雨天一阁》《废墟》等名篇,看着书页上留下的划线、圈点和批注,我知道昔日是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而且许多篇章读了不止一遍,便觉得没有愧对李长英先生的嘱咐。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文化苦旅》是中国作家余秋雨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