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从小到大的生存环境很不安全,像个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面临着语言暴力或者肢体暴力,时刻处在恐惧之中,需要十分警醒的时刻迎接挑战,避免自己被伤害。如果另一半也是个童年创伤很多的人,那么家庭暴力就开始了,互相殴打辱骂,经常性的互相伤害,互相折磨。
哎哟,瞧我这暴脾气16岁的秋生(化名)在八中被称为“八中一哥”。同学们之所以叫他“一哥”,并非他是学校里长得最帅或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恰恰相反,秋生是八中出了名的小混混、小霸王。秋生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他最擅长的事就是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负低年级的同学。
攻击性,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是一个人自我保护的棱角,有时候,它则会变成一种攻击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利器。而在我们遇到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时,我们往往无法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与理解TA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对方如此大动干戈。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往往暴露出来的,是他心灵的样子。内心温暖的人,往往喜欢说温暖的话;内心阴暗的人,往往喜欢说消极的话。喜欢出口伤人,其实是心灵出了问题。总觉得别人亏欠了自己我们常说:“帮你情分,不帮是本分。”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须对我们好的。
“我家孩子爱打人,一不如意就打人,讲了骂了甚至打了,都没用!”这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是直接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抓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等,三是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人坏话等。
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攻击性是一种本能。在古代,人类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优胜劣汰的环境中,面对猛兽的威胁,食物的紧缺和领土的争夺,攻击性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和保存下来的手段和能力。
第2章 两种性质的攻击:反应性与主动性 第2章 两种性质的攻击:反应性与主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控制人类过度的攻击性。1965年,生理学家何塞·德尔加多将自己置于险境,展示了其在认识上的突破。
总序+导读__印刷文件 第四章 对抗他人 基本冲突的第二种倾向是“对抗他人”,当这种倾向占主导之后,会形成“攻击型人格”。 先来回顾一下服从型人格的一个主要特征:坚信人人都是善的,却又因此不断遭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