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曹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却有了意外的发现,这个发现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只有当事人曹操心理最清楚。从这段记载来看,曹操的内部远未达到高度团结的地步,不仅后方的许都有人在暗中联络袁绍,就连在官渡的军营中也有人在暗中通敌,如果曹操不是偷袭乌巢成功,打乱了袁绍的部署,假以时日,袁绍还真有可能击败曹操。
对此,他回答说:“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知名之士,而投身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他知道,只有热情和抱负而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落得志大才疏、一事无成的下场。因此他很注意从读书学习中汲取知识,开发智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儿子曹丕说他“常在军旅,手不释卷”。
曹操拼杀多年终于统一了北方,本来他还可以轻松地取得西蜀,这样刘备就失去了可以与之抗衡的根据地了,历史或许不再是三足鼎立的模样。但是关键时刻,曹操以貌取人,终将西蜀的大好河山送给刘备。在刘备挺进西蜀之前,蜀地是刘璋的管辖区城。
在尊刘贬曹的当下,曹操似乎总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然而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年轻时也曾致力于匡扶汉室,为国为民,现实的打击和对东汉朝廷的失望才渐渐变成了奸雄形象,我们来看看曹操是如何从一个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
"孙子兵法竹简因此,我们可以从此话中读出,曹操之所以动笔注释《孙子》,一方面是出于对《孙子》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理解注释《孙子》中偏离了《孙子》本意,而且以前人们在注释时"文烦富",即哕嗦冗长。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第二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小说里描写最精彩的一次战役,其中许多桥段都为人们所熟知,比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蒋干盗书等等。火烧赤壁当时,孙权有五万人马,刘备大概有两三万,而曹军是八十三万,实力相差如此悬殊,孙刘联盟竟然取得了最终胜利,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