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篇《卖米》的文章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还被读者评为可以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18岁进入北大,21岁发表了《卖米》的文章,本应有着光明未来的她,却在24岁的时候因白血病去世。
文字/悠悠编辑/悠悠2004年,权威文学杂志《当代》发表了一篇纪实长文《卖米》,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感人肺腑,大概是因为它太过真实——原本,它就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而更让人感慨的是,当人们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张培祥已经去世一年了。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一场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到场人士都是北大师生,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念悼词,痛哭声不绝于耳。礼堂的正中间,黑白照片高悬,照片上是一名年轻的女子,她笑容明媚灿烂,若不是这满屋的哭声,绝看不出这是一场关于她的葬礼。她是谁?为什么能在八宝山举行葬礼?
你能想象吗?一个农村女孩,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北大,可就在人生正要起飞的时候,却被命运无情地按下了暂停键。她叫张培祥,她的故事,就像一部让人揪心又热血的传奇大戏。24岁的她离世后,竟然被安葬在了八宝山,北大师生为她举办了超隆重的追悼会。这背后到底藏着啥样的惊天秘密?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庄严神圣的地方,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只用于安葬对我国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人士。然而在2003年时,一位因病去世、出身平凡的北大女毕业生张培祥,却被破例允许在此场面。
《卖米》全文图一,张培祥,笔名飞花,自幼贫寒,勤学苦读,热爱文学。当年6月,知道自己已来日无多的张培祥在病榻上写就一封告别信发到网上,告慰曾经关心和支持她的网友,文中有首诗: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
最近北大才女的《卖米》一文刷屏,引发了无数人的感慨和追念,我想更多的还是引发了人们对那个年代农村贫困生活的追思。作者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最终在人生即将成功的时候,却英年早逝,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一个农村大学生走到大学到底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