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印记,也谱写了无数故事,在20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正是由于作为世界大国的苏联的带头作用,其他十几个国家也先后承认新中国,从而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阴谋。
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曾经发表声明:“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这时,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上没有盟国,不可能形成与苏美抗衡的世界第三大阵营,不管是联苏还是联美,抑或奉守中立,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在世界现代史上,中苏关系如同一段复杂的交响乐,伴随着和谐的旋律与突如其来的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1982年11月,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走马上任,他面临着一个不太妙的局面:当时的苏联外交关系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鸡,硬邦邦的,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盟友。
苏联的广播电台极为重视中国消息和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文件,并播送中国的歌曲如《东方红》和苏联音乐家谱制的有关中国的名歌,其中深受听众欢迎的有莫拉特里的《莫斯科——北京》、捷连特耶夫的《中国的胜利》、奥斯特罗夫斯基的《祝贺中国》、科契马里奥夫的《自由中国》、费尔特利蒙的《中国之歌》和科契托夫作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青年战士》《催眠曲》《解放节之歌》《制止战争挑拨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