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书记载,张衡发明出了一款地动仪,它可以感知地震的发生及其方位,并且灵敏度比人的感觉还要高。在地震之后,地动仪中的立柱会向地震的方向倒去,从而触发开关,对应方向的龙会吐出一颗金属丸,地下的蟾蜍张大口接住。
后来,王振铎先生根据英国人米尔恩对悬垂摆工作原理的推断 , 于1936年绘制了地动仪复原图形, 1951年又按照日本人萩原尊礼和今村明恒对直立杆工作原理的推断做出了展览模型,后来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
1984 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曾毫不客气地评论道:“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摩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而且利用铜丸的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宇宙是深不可测的,而在宇宙之中,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有着几十亿年历史的行星。这样的运动有些是好的,也有些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比如说地质运动所产生的地震,级别比较低的地震,不过是抖一抖而已,那级别高的地震,给人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的损失,还有心灵的伤痛。
公元134年,也就是东汉第七位皇帝,顺帝刘保的阳嘉三年。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南郊的帝国天文台——灵台。发生了一件震惊后世一千多年的怪事。灵台是一座占地4.4万平方米,高20米,台基50米见方的高台建筑。在灵台大殿的正中位置,摆放着一个造型古怪的机器。
编者按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早已失传,上世纪50年代所尝试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并不成功,因此近年来这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受此影响,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正文中已不再提到张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张衡和他的科学贡献?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他的忽略是否恰当?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