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可以照亮多长一段路?一个人,可以影响多大一群人?一个故事,可以流传多长时间?作为一名90后记者,这些问题经常跑到我的脑子里来,常常会萦绕很久。最近几天,我们大众日报团队制作的一组短视频产品,收获了一串串小红心,不仅让我有些“小傲娇”,还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挑战人生极限的故事被广为传诵。但朱彦夫不是个石头人。在他挑战人生极限的路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个美满的家庭。这个特殊的家庭常常要直面血的腥味和泪的苦涩,却因此拥有了深刻的喜、广博的爱,浸润出几代人有滋有味的人生。
初春的沂源下了场小雨,气温虽降了几度,但张家泉村却春意盎然,山上的果树冒出了花骨朵,春芽待发。朱向峰有些感慨,朱彦夫在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历经了大大小小47次手术,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不瞒你们说,在我思想上也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废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他比我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所以我一直以为我父亲就是一个健全人。”
晨报淄博12月13日讯(记者 马茜 报道)昨天,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淄博市的朱彦夫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朱彦夫之子朱向峰代表全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1950年,在寒风刺骨的长津湖战场上,17岁的朱彦夫孤身一人守阵地,在与美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这位年仅14岁就参军的少年英雄,曾在孟良崮战役中英勇作战,原本打算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家陪伴母亲,却因抗美援朝的号角响起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张滕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9月23日,中央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淄博,走访慰问“时代楷模”朱彦夫,转达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并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一同前往慰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徐玥 淄博报道2019年9月17日,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中,组委会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这样写道:“生命与你不止一次,士兵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央视网消息:在12月12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来自全国的300多户家庭,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用革命传统营造良好家风的朱彦夫家庭。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左眼和四肢。
“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很光荣……”昨日下午2:00,齐盛国际宾馆贵宾楼,刚刚载誉归来的朱向峰眼圈泛红,幸福的泪水几次抑制不住地留下来,他说:“我们家能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得益于我们代代相传的十字家训:忠孝、厚德、和善、诚信、勤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