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圆周率“π”被算尽了,人类会有什么变化?后果难以去评估对于圆周率“π”的精确,人类已经探索了上千年,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始讲圆周率精确到3.141851,再到公元263年,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得出圆周率是3.
关于圆周率的知识,或许我们从中学课本上就知道了,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至于圆周率的尽头,古人也没有探索出来,今人只是知道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按照这种理论推测下来的话,圆周率这个概念应该是算不尽的。
圆周率最早被人类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当时在古巴比伦,有人刻下了一块石匾,石匾清楚记载了圆周率等于3.125,而在同一时期,莱因德数学纸草书也记录了,圆周率等于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
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想到π,因为在数学上,圆周率属于一个无理数,也就是属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用来定义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值,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数学家投身于计算圆周率的数值中,但圆周率真的被算尽了吗?
小小的圆圈,可以说隐藏了不少的奥秘,圆周率的背后更是充满了不少故事。谷歌云发布了一项消息:计算机学家Emma Haruka Iwao通过谷歌云的计算引擎,将圆周率计算到了100万亿个小数位,并打破了2021年瑞士科研团队创下的小数点后62.8万亿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