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进行了三、四年后,前期顺风顺水的德国也开始吃不消了,尽管在武器装备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受制于资源和持续战损,德国装备研制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开始向通用化发展,Pak 50型75毫米炮就是这样的产物,它将反坦克和步兵支援双重任务结合。
今天咱们盘一下【二战系列之德国火炮】,下面咱们就探讨一下。好了,进入正题:火炮,发明于中国,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
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的研发工作早在二战前的1935年开始研发,彼时希特勒刚刚上台虽然要拜托凡尔赛但是明面上还是要低调一些,所以该炮依然由莱茵金属公司秘密研发,莱茵金属于1938年设计出一种60倍口径的50毫米反坦克炮即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全长4.75米,高低射界负8°~正27°;
47/32型反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根据意军测试,47毫米穿甲弹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43毫米均质垂直装甲,在100米距离上可击穿58毫米均质垂直装甲,足以对付当时各国的绝大部分现役坦克,与同期德军装备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和英军装备的2磅反坦克炮相比,性
说起反坦克炮这种武器,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各国陆军最为依仗的反坦克武器。然而,德国也不是所有反坦克炮都那么优秀,有那么一款反坦克炮就被德国士兵们喷了个狗血淋头,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Pak 37毫米反坦克炮。
之前介绍了德国sPZB41型28毫米锥膛反坦克炮,其中讲解了锥膛炮的原理以及对比传统反坦克炮的优势以及劣势,德国在二战中自然没有就发展了一款锥膛反坦克炮,今天要讲的就是德国大号“吞钨金”兽,Pak 41型锥膛反坦克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采用的闪电战给人一种装甲技术独步天下,但是德国不仅是坦克强国同样也是反坦克强国,从早期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到Pak38-50毫米反坦克炮,或者是德国反坦克中坚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Pak43-88毫米反坦克炮和Pak44-128毫米反坦克炮,这些反坦克炮多多少少都被德国搬上坦克成为坦克歼击车,作为步兵德国早期反坦克主要是1型反坦克手雷,后期根据美国巴祖卡火箭筒改造来的“坦克杀手”和德国自研的超口径反坦克神器“铁拳”构成了德国一线士兵对抗坦克的武器,但是也有一个小家伙虽不起眼也算得上是多面手,这就是德国德国WKp瓦尔特战斗手枪,世界上唯一一把可以反坦克的手枪。
在二战期间德军的实力在欧洲非常强悍,在这方面每一个军迷都深有了解,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比较领先,设计也非常前卫,尤其是把装甲机械化作战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德军单兵素质也很高,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自然就有很强大的战斗力。
【话说军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作为地面部队的主要装备,迎来了大发展,也面临着矛与盾的交替领先,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火力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德军有一型重要的反坦克炮,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威力。
这种发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谓是步兵的绝佳拍档,确保了步兵能够在必要时抗击坦克。但是在火箭筒发明之前,步兵们想要对付坦克的办法就很简陋了,多半是需要士兵手持燃烧瓶和集束手榴弹靠近了和坦克拼命。
近日,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维克托·邦达列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PAK-FA(亦即T-50)隐身战机将能够超越美国的F-22战斗机,T-50战斗机将从2017年开始服役。那么,这种说法准确吗?我们从隐身能力、超音速巡航、对空/对地作战、机动性能等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
然而,在二战中并非所有运用了空心聚能装药破甲弹的都是反坦克火箭筒,德国就有一种非常奇葩的反坦克武器,它确实运用了破甲弹原理,只不过它不是发射用的火箭筒,反而是一种需要贴在敌方坦克上才有效的反坦克炸弹,也就是所谓的HHL磁性反坦克炸弹。
在抗战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英勇的中国士兵浑身捆绑手榴弹,凭借血肉之躯抵抗日军坦克,悲壮而无奈。其实,日本在二战期间使用的坦克在全球范围来看,属于落后和性能低下的坦克,不仅无法和美苏英德这种坦克大国相比,连意大利的坦克都不如,也就是在毫无还手之力的中国军队面前刷存在感而已。
前言在1940年5月的法国战役中,德国陆军投入的10个装甲师形成的钢铁矛头,迅速刺穿了盟军的防线,德军主力以青史留名的“曼斯坦因镰刀”,从阿登森林直抵法国北部海岸,完成了对盟军主力的战略合围,德军的装甲部队也成为法国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
俄五代战机T-50命运多舛 俄空军2016年将正式接收俄罗斯T-50重型战机的研制计划最早应该是在1981年的时候(还是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开始研制第五代战斗机,在哪个时期苏-27、米格-29等俄现役的第四代战机才刚刚问世,当时的苏联就已经提出了第五代机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