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国外网友,他在国外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发表了这样一条言论:“我们旅行社居然骗我别去中国”能说出这种问题的人,我都不敢想象他的国家旅行社对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下面,咱们可以看下,国外人真正来到中国旅游时,真的像他们旅行社口中有那么不堪吗?
夜郎自大这个词用来形容韩国和印度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韩国好歹是发达国家,当初瞧不起中国,如今各行业都被中国追赶并超越,占了人少的好处,人均gdp还有时薪比中国高,这点还有的吹,但是说到印度,阿三确实是活在信息茧房里了,听着外国媒体说中国如何落后,甚至印度人一度认为孟买要比上海领先二十年!
不知道是花胶的时候,还以为这是鱼尾巴。在第五届上海国际礼品及促销品展览会的官栈展台,比利时人高悦品尝了人生第一口花胶,虽然已在上海旅居九年,但在他从小养成的认知与理解当中,属于内脏之一的鱼肚花胶是不能吃的。高悦说,花胶吃起来有嚼劲,黏黏的,而且对皮肤好,是一次非常新鲜的尝试。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办,这也是外交部的蓝厅论坛举办二十一届来第一次走出外交部来到上海。在7月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携手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络协调处处长梁磊,围绕蓝厅论坛展开,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如嘉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最近总是能在街上听到韩语,看到的其他国家游客也比以前多了。”上海市民周女士告诉界面新闻,尤其是在机场,即使在工作日的早上也能遇到不少外国游客。过去一年来,入境游门槛持续放宽,诸多支持政策陆续落地。
但在上海,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打破了两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隔绝,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何招法当时是尼克松下榻的锦江饭店贵宾楼中条经理,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了迎接尼克松下榻,当时他们做了一个半月的准备,从软件,硬件,人员,环境都做了调整,期间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到总统套房视察过两次,对房间的布置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免签国家的不断增多,入境游市场正蓬勃发展。来自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普陀区,他们将天安千树和M50创意园作为探索中国的“打卡第一站”,“China Travel”和“Shanghai Travel”“Putuo Travel”的热度持续飙升。
【编者按】岁末年初,辞旧迎新,魔都哪些地方有点“热”?这种“热”,是街头小店的烟火,是魔都打卡的雀跃,是各类商圈的忙碌……它们,最终汇聚成生活的活力与消费的潜力。澎湃新闻推出“魔都有点‘热’”系列报道,呈现街头巷尾涌动的活力和热情,记录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热气腾腾”的一面。
新民晚报讯(记者 齐旭)第一次来上海,会是什么样的感受?27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的6位海外报道员来到了上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走访调研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体验不一样的中国文化。图说:6名海外报道员在南翔馒头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媛媛 记者 魏其濛)“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小红书的总部就在这里!”6月8日,美国大学生汉娜·罗斯来到上海,参加由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
“我从来没想到过鹅蛋也可以吃”“我也没看过牛蛙,它们竟然是活的摆在菜市场里”“海鲜摊位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我都不认识”……这些惊叹来自于这几天刚去广元市集上逛了一圈的Stephanie、Gudrun和Miriam。
今年以来,国际邮轮纷纷停靠上海,带来了大批境外游客,如今,除了外滩、豫园等传统经典景点,菜场、公园和社区商业街也能看到外国游客的身影。许多外国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除了打卡经典地标外,他们还报名参加了上海社区体验游,深度感受这个陌生国度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商报》3月23日文章,原题:在上海的最初几周如何改变我对中国的看法我从今年2月份开始作为驻华记者在上海工作,和家人住在城西。这座经济大都市里的日常购物及早晨喧嚣的交通,也许是与在法兰克福生活最明显的不同。在初到上海的这几周,我有六个初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