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过街提示”设备在提示安全过马路的同时也因“噪音”问题遭到诟病。特别是车流量大、较为嘈杂的路口,低分贝的提示音起不到作用,而不断重复的高分贝提示音又给周边的居民区、办公场所带来了噪音污染。如何在安全提示和噪音影响之间寻求平衡点呢?
9月28日,长沙公安交警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今年以来多项工作创新与管理服务成效。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形势,全市公安交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满意为最高工作标准,以大庆安保和教育整顿为“双一号工程”,以县域警务、专项警务、节点警务为“三大抓手”,全力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现在是绿灯,行人请通过人行横道。”1月6日中午12点30分,在成都市青羊区双清中路与锦西路交叉口,一旁的红绿灯正在对实时路况进行语音播报。从锦西路右拐约1公里距离,两个大交通口的红绿灯都安装了语音播报器。语音播报器安装背后,是成都妈妈洪燕的小小心愿。
位于虹桥路的上海市盲童学校门口,人行道连接过街斑马线的坡道处,一套精准投射的语音过街提示系统正在试点运行。听到信号灯柱发出的提示音由缓慢变为急促,视障学生洪欣然知道,绿灯时间到了。她探出导盲棍,走上斑马线,安全地通过马路。
“语音过街提示”设备在提示安全过马路的同时也因“噪音”问题遭到诟病。特别是车流量大、较为嘈杂的路口,低分贝的提示音起不到作用,而不断重复的高分贝提示音又给周边的居民区、办公场所带来了噪音污染。如何在安全提示和噪音影响之间寻求平衡点呢?
视障朋友自己行走于马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障碍?这些障碍能否被解决?目前解决的情况怎么样?为了解这些情况,来自广州市盲人协会的两位全盲伙伴和一名低视力伙伴,近日在广州市天河区和越秀区的六个十字街口进行了过街声响提示装置测评。
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今天(9月1日)起施行。然而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北京仍存在路口信号灯语音提醒方式不一、商场外无障碍坡道上“障碍”重重、盲道被随意乱停的非机动车占用等现象,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出行之路仍有不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