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受访者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在殷墟工作了近30年。在殷墟工作的时候,他引入了锶同位素研究、DNA研究、区域考古研究等等。而他也带着殷墟留在他身上的印记,继续行走于考古这条大道之上。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1928年10月13日,殷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员董作宾的主持下,“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拥抱了来自西方的田野考古学”,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工作。随后,著名的“后岗三叠层”被发现,证实了中国历史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一脉相承。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本报记者贺新安阳殷墟在“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位列第一,随后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殷墟这一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服务当代社会?唐际根认为,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护与展示的内容与对象;二是保护与展示的策略。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桂娟“激情”“富有想像力”“热血青年”“闯劲”“意识超前”“性格鲜明”……描述一位考古学家,这一系列词汇通常是并不多见的。但在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身上,由周边人随口提及的这几个词,构成了他的关键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殷墟博物馆“探源大邑商公益讲座”上透过文物和听众一起进行殷墟职业人群的身份辨析,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殷墟博物馆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探源大邑商系列活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8月1日,安阳殷墟博物馆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正对着一件按照商代历史复原的服装进行拆分讲解,穿着古代服饰的研学学子频频点头,一场关于殷商文明的深度研学从这里拉开帷幕。
殷墟,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这意味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大多能从殷墟的发掘中有所体现。封面新闻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探寻殷墟给中国考古学带来的改变。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河南安阳正式开馆。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描绘出一幅商王朝全景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思豫/图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是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历史长河中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最古老、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之一。在殷墟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数量庞大的人祭遗址。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遗址发掘祭祀坑时,还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牺牲组合,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商王陵区西南部一带发现了周人的生活遗迹,这是否暗藏了周人灭商的历史线索?
中新网郑州8月1日电 (记者 韩章云)随着电影《封神第一部》的热映,商代历史再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商都在哪儿?妲己是否真的存在?甲骨占卜有哪些流程?这些关于殷商文明的问题,或许能在“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研学营中找到答案。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实习生 甄晋青2023年8月26日上午9点,“商都讲坛”第三讲由著名考古学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为听众讲授“商王朝时期的八大城址”。唐际根曾长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曾担任殷墟考古队长。